“‘绿色+富硒’双认证就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。”初秋时节,保山市施甸县老麦乡的苹果基地里,绿里透红的果实压弯了枝头,基地负责人杨玉龙一边向客人介绍基地情况,一边指导工人采摘成熟果实。
老麦乡苹果基地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地区,日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,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,让这里产出的苹果糖分高、口感脆甜。同时,因土壤天然富硒,果实硒含量稳定达到富硒标准,不仅风味出众,更具营养价格。
“今年产量预计200吨,产值突破200万元。”杨玉龙难掩喜悦,“‘绿色+富硒’双认证,为我们带来了更高溢价和品牌信赖,很多客户就是冲着‘双证’来的。”
如今,老麦苹果已建立起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销售体系。线下以入园采摘为主,周末日均接待游客数百人;线上通过电商平台销往浙江、上海、昆明等地,日发货量超百单,高峰期可达四五百单。
“我就是在朋友圈刷到这里的苹果,被照片吸引过来的!”游客赵昆映一边采摘一边兴奋地说,“没想到实物更震撼,苹果又大又红,吃起来清甜爽脆,确实是打卡休闲的好地方。”
眼下,像赵昆映这样通过社交媒体“种草”前来的游客不在少数。基地依托“双认证”质量优势和天然风光,推出生态采摘体验,吸引大量城乡游客,形成“口碑引流—消费增收—品牌强化”的良性循环。
不少游客现场采摘后,自发在抖音、微信等平台分享,进一步放大了老麦苹果的知名度。“周末单日接待超过500人,停车都一位难求。”杨玉龙笑着说。
苹果产业的蓬勃进步,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“我把家里的6亩地流转给基地,每年租金有3000多元。自己也在这里打工,一年下来又能多挣两万元左右。”正在果园忙碌的村民李祖秀一边采摘苹果,一边介绍自己的务工情况。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,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,“比以前外出打工强多了”。
据杨玉龙介绍,基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转租金21万元,劳务支出约50万元,年用工超过6000人次,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。
老麦苹果产业的崛起,是施甸县进步高原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施甸依托独特的富硒土壤资源,大力推进“高山硒谷”建设,重点培育富硒农产品品牌,推动农业与旅游、电商深度融合。
“我们不仅卖苹果,还在推广一种健壮、高质量的生活方式。”施甸县乡村振兴产业进步促进会秘书长何江新表示。他正忙着核对当天的电商订单,“8斤装的礼盒苹果特别受欢迎,复购率很高。这说明消费者认可我们的质量和价格。”
随着“施甸富硒苹果”知名度不断提升,这张“绿色食品牌”正逐渐走向全国市场。甜脆多汁的苹果,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,更让施甸“高山硒谷”的生态名片飘香远方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。
云南网记者李建国通讯员杨林元杨磊瞿柯楠杨继泽段茸茸
来源:云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