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乡村振兴亮点和举措保山隆阳:乡村振兴活力足成效显乡村振兴亮点和不足之处

立秋时节,保山市隆阳区处处涌动着高质量进步的活力。从田间地头的高原特色农作物丰收,到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治,全区各地乡村通过培育优势产业、筑牢生态防线等举措,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
在瓦马乡谷米村的田间地头,饱满的小筋豆挂满藤蔓,当地群众穿梭豆棚,忙着采摘,一派丰收景象。作为村里的新兴特色产业,小筋豆凭借“周期短、收益高”的优势,成为村民增收的“新引擎”。

去年,谷米村委会率先示范种植2亩小筋豆,亩产收益突破1万元,创下该村单季作物亩产新高。

今年,在村“两委”与区农业专家的指导下,10余户农户推广“错峰播种+精准管理”技术,种植小筋豆20亩,仅两个半月,亩均收益就超3000元。

“村委会不仅教技术,还帮忙销售,今年种了2亩小筋豆,收入比往年翻一番!”村民罗大娘的话语里,满是喜悦。

村“两委”全程提供全链条服务,从土地流转到销售对接,还搭建线上劳务平台,解决采摘期用工需求,让“小作物”真正撬动了“大收益”。

在辛街乡阿今村的田野上,160余亩万寿菊竞相绽放,橘黄色的花海中,村民们忙着采摘饱满的花朵。“手脚利索的一天能采一百多斤,划算得很!”花农们怀抱着鲜花,笑意比骄阳更盛。

2023年,阿今村“两委”与驻村职业队引进万寿菊产业,从最初的21户种植18亩,进步到如今80户种植160亩,预计今年可收购鲜花500余吨,实现群众收入60余万元。

为方便村民、壮大集体经济,村里投入26万元,修建万寿菊后援池,降低运输成本。

村党总支书记杨国昌表示,下一步,将推进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进步模式,探索“菊花+”融合进步,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红利。

眼下,蒲缥镇菖蒲塘村的1000亩烤烟迎来了丰收季,连片的烟叶绿中透黄,烟农们在田间捆扎、采收,忙得热火朝天。

“今年雨水光照合适,烟叶长得又厚又饱满,收成肯定差不了!”村民杨品伟擦着汗珠,脸上难掩欣慰。

作为蒲缥镇烤烟种植大村,菖蒲塘村今年种植烤烟1850亩、222万株,预计收获烟叶212750公斤,总产值可达842万余元。

在烤烟产业进步中,驻村职业队全程跟进,从田间管理到烘烤协调,全力保障烟农收益。“我们将探索‘烟+粮+N’多元种植模式,延伸产业链条,让烤烟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。”菖蒲塘驻村职业队队员说。

与丰收景象相呼应的,还有西邑乡永信村一场与红火蚁的较量。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入侵物种,繁殖快、攻击性强,威胁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安全。

为遏制红火蚁蔓延,永信村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专项消杀行动。驻村职业队员采用“查、除、防”相结合的方式,对居民小组绿化带、森林公园、人工湖四周等重点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。发现蚁巢后,立即摊开巢穴,在周边50—100厘米范围内均匀撒施杀蚁饵剂并轻覆薄土,既确保药效,又避免伤害其他物种。

通过3天集中作业,永信村共处理蚁巢150余个,覆盖面积120余亩,使蚁巢数量下降60%,活动频率降低70%,有效控制了扩散态势。

“不仅要治标,更要治本。”永信村规划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,通过党员微信群、乡村广播等渠道普及防治聪明,组建“红火蚁”巡查志愿队,形成“群防群治”格局,切实守护乡村生态家园。

从特色产业的蓬勃进步,到生态环境的精准守护,隆阳各地正以实干姿态激活进步动能。接下来,隆阳区将继续深耕一线,把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当课题,把产业的“堵点难点”当靶点,用更多实绩让乡村更美、村民更富、进步更有活力。

云南网记者李建国通讯员陶江龙

来源:云南网